星期五, 十月 06, 2006

关于我的心里所想




昨天,同学借了我连续剧《血色浪漫》。我连续两天坐在电脑前看完了。可是遗憾的是,因为光盘自身的原因我没有看到结局。但是于我来说,不是特别特别重要。这部连续剧里,我最最感兴趣的部分我已经看到了,但是关于结局,我还是很期待。

我记得我以前看过周国平的书,在那本书里,他书中描写的自己在知青年代的艰苦生活深深的吸引了我,震撼了我。我始终不敢相信在那样一个年代,当一个人陷入绝境的时候,是怎样将自己的希望一点一点的拾起来的。而在这部连续剧中,我也恰恰看到这一幕,一群满脑子都是梦的人,一下子被扔到黄土高原。在那里经历,物质的匮乏,精神了荒凉。每次看到主人公坐在山坡上远望前方一片的黄土地时,我的心里总是特别的害怕。当人的心里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,如果再在现实中看到同样的情景,那是怎样的一种恐惧。如果是我在那样一个地方,我想我会一辈子都没有勇气坐在山坡上,更不用说唱信天游。

当主人公将自己的情况写信告诉女朋友的时候,女朋友在漫长的焦急等待后,终于等到了他的的一封回信,于是半夜在寝室打开手电筒,一个字一个字的读,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心里去。一边读,一边忍不住的哭。看到这里我也差点哭了。男人最幸福的事情是,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个人在牵挂你,在为你着急,在为你掉眼泪,为你高兴。但是男人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看不到那个人在牵挂你,此时此刻正在为你着急,正在你掉眼泪,正在为你高兴。牵挂可以在电影里描写出来,但是在生活中,牵挂是看不到的,因为牵挂只发生在距离当中,而距离不是人可以逾越的。

我讨厌故事里面的插曲,当那群瞎打瞎闹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的说话时,总是可以听到这个插曲,它就像一辈水,将浓浓的青春冲得淡淡得,每次听到得时候,我总是克制不住自己说:“不要放了!”当若干年他们长大了,谈起一些不开心得事情或者回忆起年轻得时候时,这首插曲就又来了。每每他们坐在一起,然后耳机里再响起这首歌时,我就特别难受。回忆起青春得伤感,看着欢笑得幼稚离去,是人生一大悲事。每一次回忆都是祭奠,每次回忆都只会有伤感。

秋天来了,蒙城一夜间繁华落尽。星期天那天去同学家时,转过一个路口,是一条没有尽头得小路,枫叶散漫整个街道,一直红到路得尽头,而我突然间莫名得悲伤起来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讨厌这种凋零得天气,每次这样得天气一来,我总想起那些欢欢笑笑,吵吵闹闹得日子已经过去了,并且真得已经过去了,我得心总是有写沉重。人生就是在路上,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,幼稚的笑脸是不能陪伴自己一辈子的。走过了幼稚才会踏上成熟的路,漫过了笑脸才会学会勇敢。我希望过去的那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日子能成为我将来人生的财富,当我有一天,面临思想的饥荒,信心的绝望时,我可是拿来解渴。但是我不想让他成为我伤感的理由。我已经告别了那个多愁善感的岁月,而我现在特别讨厌秋天。

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年代的人,在面对思想的荒凉时,是怎样的勇气让他们能够再次站起来,开垦这篇荒凉的。在那样一个思想饥荒的环境和年代,他们是怎样坚持自己的理想,坚持自己的信念走过来的。电视中的事情告诉我很多。而周国平的书中那些文字却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的很多东西。我开始对人生的很多东西十分在意起来。我觉得自己开始去追求真善美了,虽然以前我并没有意识到。我凡是都必须是自己经过思考以后才会作出决定,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。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。而且我总是希望能完美。可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完美的。我这样做的很大一个影响就说来自周国平书中的知青年代的故事。人能在那样一个一无所有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,坚信自己所想的。我为什么就做不到。人不怕在思想的荒凉中种植希望,人就怕在思想的荒芜中种植希望。而我常常恐惧,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思想上的荒芜者。我常常因此而感到恐惧,压力。

我偶尔也在这个电视里看到自己的影子,比如像钟跃民一样不喜欢死板的生活,喜欢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后,然后换一个环境,或者换一种生活方式。我有时候也想郑桐一样喜欢坚持做自己想做的,坚持自己所想的,即使别人都那样做,我也不一定效仿。

我突然好像回到知青那个年代,过过知青的生活,在黄土地上放牛,在洞窑里面垦窝窝头,然后没事学习唱信天游。。。

没有评论: